文化动态
  衡南概况(5)
  地方特产(2)
  九龙茶叶(2)
  宝盖白果(0)
  栗江豆油(0)
  泉溪鲜鱼(0)
  花桥藤茶(0)
  古城西瓜(0)
  谭子山麻鸭(0)
  茶市湘黄鸡(0)
  宝盖烧饼(0)
  风景名胜(1746)
  天光山(16)
  火焰山(371)
  雷祖峰(6)
  岐山(498)
  网山(74)
  清泉山(37)
  清泉(498)
  江口鸟洲(50)
  王氏宗祠(196)
  十牛峰(0)
  历史名人(1480)
  洛夫(500)
  马灯(374)
  海岩(385)
  八指头陀(221)
  地方志(0)
  地方志(0)
  年鉴(0)
  非遗文化(1084)
  非遗名录(0)
  非遗记事(0)
  非遗传承(0)
  衡南花鼓戏(415)
  衡南七巧龙(17)
  衡南渔鼓(319)
  衡南莲花落(330)
  打钱鞭(3)
茶馆与近代汉口的文化社会生活
作者:代亚松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文化社会生活 公共空间 茶馆文化 汉口茶馆 
描述:汉口从明朝以来就是长江中游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鸦片战争之后不久,逐渐从一个传统的商业城镇转变为一个近代化的商业城市。作为城市公共生活娱乐空间之一的茶馆成为研究近代汉口文化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视角。本文通过对汉口茶馆的发展概况、汉口茶馆文化的积累与形成、汉口茶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等方面,来分析、重构近代以来汉口人的文化、社会与生活,让近代汉口历史呈现为一出鲜活的生活文化史。汉口最早的茶馆在后湖一带,是汉口市民的休闲之地。1861年汉口开埠之后,茶馆的数量、规模发展更加迅速,一些汉口人喜爱的文明或不甚
变迁与延伸——长沙花鼓戏班生存空间研究
作者:任慧明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关键词:自我认同 空间 社会变迁 民间花鼓戏班 
描述:本文以杨氏花鼓戏班为研究对象,嵌入空间理论视角,解构民间花鼓戏班在城市的生存空间。笔者通过对现有空间的分析和解读,探寻花鼓戏班在城市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并由此讨论花鼓戏班的生存、发展问题。在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探讨从花鼓戏诞生至今花鼓戏班的发展历程,并对此历程进行空间理论的解读。戏班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了戏班的生存形态,主导着戏班的生存空间。通过对来自益阳市的杨氏戏班的个案研究,对戏班空间的转换、入场、营场、退场等
邵阳花鼓戏音乐元素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展现
作者:何俊轩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关键词:展现 湖南民歌 音乐元素 唱腔 邵阳花鼓戏 
描述:邵阳花鼓戏是湖南省地方小戏剧种之一,它以戏曲形态最迟形成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分为东路的“川调”、南路的“走场子戏”、西路的“小调”。邵阳花鼓戏也有其自己的唱腔规律,牌子、川调、小调都有着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邵阳花鼓戏的音乐元素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展现也是颇为丰富的。其唱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二行当、三行当”、“祁剧花鼓戏班”、“成立花鼓剧团”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演唱特点。邵阳花鼓戏的唱腔元素,比如湖南山歌中出现的徵商调式的川调;湖南民歌小调中出现了邵阳花鼓戏的丝弦小调;每逢元宵佳节舞龙灯时所唱的
湖南花鼓戏唱词研究
作者:何建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关键词:语音特点 花鼓戏 选词 唱词 语言特点 腔句 
描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的一种地方戏,在湖南省的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有关花鼓戏的著述不是很多,而且一般只限于音乐、唱功的研究,较少涉及唱词本身的研究。文章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综合地分析花鼓戏唱词的语言艺术,以期填补前人对此课题研究的不足。湖南花鼓戏从民间歌舞起源,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成为了广泛流行于湖南的地方戏。文章先从总体上讨论了湖南花鼓戏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时代性以及通俗性的特点。之后,又从语音、词汇、句子入手,逐个探讨了湖南花鼓戏唱词的特点。一、语音方面,紧扣湖南方言音韵与花鼓戏曲调的协调规律,腔句普
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解之缘”
作者:何怡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关键词:地方戏 气息 声音位置 民族声乐 混合声 湖南花鼓戏 戏曲 
描述:湖南花鼓戏和民族声乐艺术虽然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从一些基本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演方式上来说,却有着不解之缘。而且,通过花鼓戏的学习,能够帮助和促进民族声乐的演唱和表演。现今学术界有单独研究花鼓戏的,也有单独论述声乐的,但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理论比较研究的还没有出现。本文一方面介绍了湖南花鼓戏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介绍了民族声乐的训练方法和审美要求,并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结合一些成功的范例,简要阐述了花鼓戏训练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湖南的花鼓戏,字正腔圆,声韵优雅,具有浓郁的湘楚特色
《第二二胡狂想曲》演奏技法浅析
作者:何梦叶  学位年度:2016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关键词:二胡演奏技法 狂想曲 王建民 
描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二胡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建民是近年来在二胡曲创作方面卓有成绩的一位现代作曲家,他的“中西并存、雅俗并用,,的创作理念为我们创作了四首优秀的二胡狂想曲。其中《第二二胡狂想曲》的旋律运用了湖南民歌和花鼓戏音调创作而成,采用具有炫技特征的“狂想曲”体裁,对演奏者扎实的基本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传递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二度创作”的演奏诠释。如何真正达到乐曲风格和演奏技巧的统一,实现艺术的升华,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本文在总结出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理念及
湖南资兴花鼓戏演出市场研究
作者:何萌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描述:湖南资兴花鼓戏演出市场研究
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
作者:何飞雁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关键词:八桂文化 民间歌舞 “快乐的剧种” 喜闹剧 广西彩调 
描述:彩调是在湘南花鼓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融合了广西民间文艺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它形成于清末民初,流传于广西各地及毗邻的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是广西现存流行区域最广、最受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彩调富于浓郁的八桂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纵观目前彩调的研究现状,多数研究停留在彩调剧的起源、音乐特征以及表演特色等方面,也有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而对彩调自身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欠缺。因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彩调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弥补学术界对彩调研究的不足
天沔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刘佳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天沔花鼓戏 传承 保护性对策 
描述: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沔花鼓戏这一古老的剧种紧牢的扎根在天沔这块沃土上,它以荆楚大地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天沔花鼓戏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劳动而成长,成为大众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任何文艺形式都会经历由产生到兴旺发展再趋于衰落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的天沔花鼓戏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的重大冲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兴起的大背景下,笔者以天沔花
凤阳“三花”研究
作者:刘小婷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关键词:花鼓灯 凤阳 现状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戏 艺术特色 
描述: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沿淮地区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淮河中游一带的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凤阳花鼓戏,是我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代表。凤阳“三花”囊括了戏曲、曲艺、戏剧、歌舞等民间艺术,凤阳“三花”这一无形文化财产的广泛传播,催生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艺术表演形式,同时,体现了沿淮地区劳动人民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在创作本篇论文之前,实地访问了“三花”的主要发源地——凤阳、怀远等地,采访了“三花”艺术的传人,整理、分析了大量文献及视频资料